原创 | 养老中的时间银行模式研究

 公司新闻    |      2018-11-05

作者简介:晋婧,系南京谋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咨询部研究员。



养老中的时间银行模式研究


“一寸光阴一寸金”一句话从古流传至今,一直警醒着世人要珍惜时间,时间的宝贵毋庸置疑,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时间如果真的可以当做金钱交易,寸金也许能买到寸光阴了,那么我们的生活方式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物化”这一概念也许在如今的世界并不陌生,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增长,使得货币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日渐低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生活,将曾经存在于理论级别虚无的概念等同于实体货币,进行交易,比如:时间。


在卡尔46岁时经历了一次大面积的心肌梗塞,和死神见了一次面之后,他开始对人生对生活有了进一步深度的思考,开始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思考自己原先生活的方式,对生活也有了新的理解,从而提出了时间银行的概念,所谓时间银行,是指志愿者将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当自己遭遇困难时就可以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其宗旨是用支付的时间来换取别人的帮助,而银行是时间流通的桥梁。时间银行产生的背景虽然是为了消除社会的不公正现象,提供平等的工作时间,但今天却越来越多的成为社区养老的主要选择模式。


南京市尧化街道辖区内13个社区全覆盖的实行时间银行项目,由街道成立的姚坊门慈善基金会发起并负责顶层设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一家非政府组织具体承接执行,在运行模式上参照商业银行运作理念,通过相应的存、取规则和激励机制,使志愿者通过累积志愿服务时间,兑换其他志愿者为自己提供服务,以及获取一定物质回馈。街道还促成了该项目与实体银行合作,并共同发行联名卡,开放部分扇区专门用于时间“存储”,志愿服务70%时间存款可以兑换相应的志愿服务时间、20%可以兑换生活物品、10%可以兑换现金补助。尧化街道的这一实例运用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给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从现状上来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已经成为基本国情之一,老龄化的产业发展和养老产业的发展迫在眉睫,社会养老的压力巨大,再加之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带来的家庭结构变迁,使得传统家庭养老功能不断衰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传统的养老观中,赡养为后代所必须承担的职责,不可否认,孝的确应当先,为人子女的必尽之责,但是现如今的社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成为众多亲不待的懊恼,上有老下有小的情况成为8090一代的普遍现象,两个人在承担四位老人甚至更多的赡养义务的同时,还有年幼的孩子的抚养责任,分身乏术。这种情况下,金钱取代了时间,给父母的银行卡上存了富足余生的人民币,却很少能回家看看,于是“空巢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加,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走入公众的视线,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日渐替代物质生活成为焦点。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仁”之一词,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代主流价值观的核心,也是时间银行的核心所在。在时间银行的模式中,我们倡导“服务今天,享受明天”的理念,形成老人之间的互助服务模式,发挥较为年轻的老年人的力量,为社区的高龄老人提供志愿服务,所积累的志愿时间在自己年迈的时候可以换取新一代低龄老人的志愿帮扶,形成低龄助高龄的循环养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能够保证老年人待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无需重新构建周围的关系结构,仍以一种自由的家庭式生活,得到周围邻居的志愿帮扶,减轻生活中的压力,同时给处于退休却精力充沛的阶段的低龄老人,提供了一个奉献自我、实现老年价值的机会,使其的老年光景仍然可以发光发热,与此同时,他们奉献于这一养老模式,也将得益于该模式,为自己以后的居家养老生活做铺垫。社会变迁的今天,经济的富足的同时,老人可以得到的陪伴也越来越少,鳞次栉比的楼房也将邻里之间的温情磨淡,时间银行的模式不仅则可以很好的弥补传统养老产业在人性关怀上的不足,一定程度上的缓解政府养老的压力,而且在服务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培养老年人之间的感情,在时间银行中慢慢累积感情,再以情感的上升更好的推动时间银行模式的发展,形成一个良性互动。


近邻,永远是救水火之中最关键之人,时间银行的模式让我们更好的在混凝土水泥的环绕下接触到身边的邻居,触摸到身边的救命之柴。陌生人和朋友的转变永远只是一句话的事情,然而带来的却是命运的转变。



本文系原创文章,若需转载,需征得“谋仕资产管理”公众号同意。